
沒正式溝通之前,社交平臺上零散的短視頻里,對朱秋影的第一印象是“大大咧咧,能說會道的北方e人”。而作為有電話恐懼癥的i人,采訪之前,我已經在本子上記下哪些話可以用來過渡,防止冷場,但結果并沒有用上,因為她比我想象中更會說,讓我看到了什么叫“一個廣播人,絕不會讓話掉在地上,無論好話還是壞話!”作為傾聽者,我也很高興了解到更多關于她的故事。
沒有突然想要做的事
只有恰好想做這件事
。
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朱老師過往十幾年的經歷,她說:“我心中有片海,哪哪都是浪……”,這話聽的我想入非非,簡單總結一下,大概就是——陪同學去考試,結果陪跑的一不小心“跑進了決賽”,陰差陽錯進了河南電臺;體制內工作近十年后,覺得應該出去看看世界,想體驗留學生活,就辭去穩定的工作去了地球的另一頭;回國之后開始北漂,有天突然漂累了,在黃山腳下尋了一處心安之所安了家……在外人看來,她是任性的,但在她自己看來,每一次的選擇都看似突然,但只不過是看到有機會擺在眼前,就可勁兒抓住了。是逃離
也是選擇
。
或許,是因為處女座的性格,吹毛求疵、追求完美,所以一切與工作有關的問題,朱秋影都很“玩兒命”,甚至一度在活動現場把自己“卷”到暈倒。三、四年的北漂生活,平均每天3小時的通勤時間,一年365天,都在copy同樣的狀態,循環重復地生活,于是,她和很多年輕人一樣,逃離了那座“精疲力盡”的城市。“一開始來黃山,的確也是逃離的心態?!?/span>沒來到黃山之前,朱秋影對這里的印象還是書中“五岳歸來不看山,黃山歸來不看岳”的壯麗風景。當她踏足這片土地上時,心里是一種陌生又熟悉的感覺。
青磚黛瓦、獨特的馬頭墻、精致的木雕石雕,陰雨天的皖南,山間云霧繚繞,就像一幅淡雅的水墨中國畫??諝庵袕浡嗤恋臍庀?,站在空曠的田野上,望向遠處,是層巒疊嶂的山影,和升起的縷縷炊煙……
對于長久以來一直生活在“石室森林”、被鋼筋水泥和霓虹燈包裹的朱秋影來說,內心最深處最柔軟的地方被觸動了。
此刻,從潺潺流水聲、蟲鳴鳥叫,再到村里人寒暄話語,生活中的細微美好,她都能感受到。此刻,她不想做生活的趕路人了。此刻,她想在這里定下來,因為吾心安處是吾家。一開始是因為鄉村振興來到這兒,后來或許是被美如詩畫的皖南風光所吸引,或是迷戀歷史悠久、古樸的徽派建筑,又或是被古村濃厚的煙火氣迷了眼,到了黃山后,她就不想再奔波了。于是,她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:在這里安個家,并開起了客棧!前前后后走了黃山50多個村莊,最后選擇了南溪南。南溪南是一座千年古村落,也是遠近聞名的豆腐村,從唐朝開始村里的人與豆腐結下了千年的不解之緣。同時,南溪南也是一處離黃山市區不遠的清凈之所,偶爾想湊湊熱鬧,十幾分鐘車程也能去到市區,可靜可鬧。于是,朱老師就在這樣的一個地方,打造了一處心安之所——“三秋小院”,也想給和自己一樣的人提供一處心安之所,希望四面八方的旅人在這方小天地邂逅、重逢之后,留有一份獨家記憶以及“一日不見,如隔三秋”的念想。大多數人很少能顧上“仔細端詳生活和人生”,只是匆匆忙忙地過完一生。離開一線城市去到鄉村,是想逃離日復一日的生活,但又何嘗不能算是另外一種選擇呢,選擇不想過只有工作的生活,選擇找一處心安之所。
沒有“本該就”的道路
生命在于體驗
。
在旁人眼中,她是海歸精英、高知女性、資深媒體人,但對她而言,她只是她自己,一個遵循內心去生活的人。沒有按照既定的軌跡、去按部就班生活,沒有在該成家的年紀去成家,沒有在該穩定的時候去安穩,總之,永遠在該做什么的年紀不做什么!但是,也永遠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就會去做!她深信life is about a journey,生命在于體驗。明知“人不可能踏進同一條河流”,既然如此,為什么不把生命的河流拓寬,去做自己喜歡的事,做當下想做的事。“對于大多數人來說,我們不是科學家、數學家等天生為推動社會進步而生的人類,我們沒有非凡的才能,即使失敗了,也不會阻礙社會進步,那既然如此,還有什么可怕的?”可能是身為青聯委員的使命感,朱老師還念想著多年以后,走上三尺講臺,和青年人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。“假設我現在是一個大學老師,想對我的學生說,別人七十多歲了還在競選總統,我們不選總統也不能太慫!人生不妨大膽一點,了不起干廢了也就被嘲笑一下唄。別把自己當棵蔥,你就會很放松!別人的眼光都在別人身上,不會總在你身上徘徊。Don't judge,也不要在意別人的judge。一萬年太久,只爭朝夕;對你我而言,未來太遠,只活眼前。”“假如你現在還在XX工作,那你可能都結婚了”,“假如你現在還在XX工作,沒準兒都升職了”。但或許大家都忘了,沒有人本該就走怎樣的路。即便人生有道,也只能自己去探索。朱秋影的小半段人生,似乎就在演繹周國平說的那句話,“人生最寶貴的是每天、每年、每個階段的活生生的經歷,它們所帶來的歡樂和苦惱,心情和感受,這才是一個人真正擁有的東西”,只有自己親身的經歷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,每一步,都算數。我問朱老師,會想回家鄉鄭州發展嗎,她說還真沒有過這個想法,因為故鄉對于她而言,是“哪天混不下去了,就回家,那兒是永遠的備胎”,她笑著說。如果說老家是她永遠堅實的后盾,那么,黃山的家,就是朱秋影探索廣闊世界的又一新起點,讓她在體驗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的同時,遇見更多的人、情和故事,不斷拓寬生命的界限。隨著深入的交流,我們對她和她的“三秋小院”產生了更多好奇心,于是踏上了中國黃山·南溪南的旅程,迫不及待想去看看那經過數月改造后新生的古村小院,去探尋更多關于她和新家的故事。這次,來德利陶瓷化身“親愛的助力官”,聯合《親愛的家》欄目為朱秋影打造屬于她的“三秋小院”。在黃山腳下,一起感受有煙火氣的家與自然藝術的融合,窺見幸福生活的“形態”。節目即將于12月16日正式上線,讓我們一起期待吧!